在今年举行的山东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我校机电工程系于亚龙老师经济管理系孙立娟老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出色的现场发挥分别斩获工科组一等奖、文科组二等奖荣誉背后有哪些故事?
于亚龙:如何拿下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讲的是光栅位移传感器……”在山东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现场,于亚龙老师正在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在他的讲解下,枯燥的工程教学成了有情怀、有温度、接地气的课堂,场下,评委们认真聆听,频频点头表示赞许。2014年,于亚龙老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十年,他实现了从科研人员到高校教师的华丽转身。
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于亚龙老师,在成为教师之前,曾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的一名软件工程师。
2022年,于亚龙成为我校机电工程系的一名专职教师。多年的工程师经历,积淀了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慢慢地,他的课堂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于老师不仅会全面细致地讲解书本上的内容,也会结合自己参与的项目,配合模型、教具等,让我们拓展相关知识,”23级电气工程专升本的何玉辙同学说。
这次比赛,历经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全省共计151所高校600余名教师参加。
赛前,需上传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视频。如何选择教学节段,如何组织该节段的教学,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而55%的初赛淘汰率,对刚刚从教两年的于亚龙老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如果渴望有所收获,那就必须毫无保留地全力付出,”于亚龙老师说。
通过了解以往青教赛的评分标准,研究历届比赛获奖教案、参赛视频,以及在校赛中所获取的教学反馈,他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同时结合自身风格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复赛环节对教学节段的数量要求达到了16个,“接到复赛通知后,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我基本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复赛的准备中。”在节段选取时,他参考了十余本教材,结合慕课和大量的网络资源最终确定好16个参赛节段。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导入,他根据每一个节段,从一集又一集的纪录片、一篇又一篇的新闻报道中,查找和筛选有用的案例信息。
甲辰龙年春节前一周,于亚龙老师完成了所有节段的选题工作,正式开始设计教学课件。
“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因素干扰,在一次次的试讲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虽然备赛过程耗时长、工作量大,但于亚龙老师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中的压力与困难,而是身边那些与他一同“备战”的人。在他眼里,“第一名”的荣誉,是属于东昌学院,属于他的学生,以及所有在这期间帮助过他的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其实内心都怀着强烈的愿望想要快速成长,盼望着能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这既是自我价值的达成,更是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虽然青教赛的大幕已经落下,但属于于亚龙的舞台正在冉冉升起。
孙立娟:经常钻研到深夜,用心锤炼教学基本功。
“在这个过程中,否定过自己,但坚持、付出、努力过后,我收获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虽然比赛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谈起参赛感想,孙立娟老师依然非常兴奋。
从最初的学校内部初赛选拔,到初赛赛场的激烈角逐,再到决赛赛场的巅峰对决,最终获得山东省青教赛文科组二等奖,这一路充满艰辛和挑战,但也正是在备战青教赛的200多个日夜里,她渐渐站到“舞台”中央,不断实现能力升级。
在准备初赛的阶段,她反复修改打磨教学设计,在教案语言表述细微处,严抠细修,进行了两次课堂演练,不断听取和吸纳反馈意见改进完善,实现课堂实录一遍通过。
“备赛较为艰难的阶段是选取教学节段的时候,有些节段很快可以搞定,有些需要反反复复推敲再否定,”备战复赛期间正值寒假,为了做好充分准备,她花了大量时间打磨课件、整理思路。在选取“应收账款质量分析”这个节段时,她用一个晚上,专心研究课程导入环节。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她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于是开始着手设计教学方案,完成时,已到了深夜。
课程设计需要做到跨学科融合,她在日常教学积累的基础上,精心雕琢每一个比赛细节,阅读了大量的经济学、金融学教材,请教了很多同行前辈。在专家打磨指导之后,她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各个节段重新梳理,比如将一个案例贯穿始终,做到案例的精准化,从而对知识点深入剖析,让学生易于消化理解。
复赛时,她抽选的节段是“核心利润质量分析”,如何让课程既有意义,又有趣味?为此,她想了很多办法,挖掘了大量易于理解、贴合生活的案例,把离学生较远的知识点拉近到他们身边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和学生互动。像这样的案例教学还有很多,在日常教学中,孙立娟老师也经常关注年轻人感兴趣的热点案件,只要与专业课有关,就会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都很喜欢参与,并且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在孙立娟老师看来,“站稳三尺讲台的前提是备课充分,备课不仅仅是熟悉课本,更重要的是,要理清讲课思路,做好课堂活动的融入。”
为进一步提升参赛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学校邀请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培计划专家、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名师苏春景,山东师范大学赵建民教授等专家督导作为指导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比赛规则等各环节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
学校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教学沙龙,组织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打开新的思路。
从校赛,到省赛决赛,学校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好氛围。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老师来说,他们不只是为了比赛,更希望通过参赛,集中研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以“青教赛”为平台,进行宝贵的“实战练兵”。当大赛落下帷幕,经过比赛的磨练,他们对教学、对教师这一身份,有了重新的认识。而在东昌学院,还有许许多多像于亚龙、孙立娟一样爱学生、爱讲台的老师,他们用东昌学院人的勤奋和严谨默默付出,也让东昌学院教书育人的精神一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