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三尺讲台,她是同学们眼里睿智博学的师长;走出课堂,她用贴心的关怀陪伴学生成长。从教二十余年,她曾获聊城市优秀教师学校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称号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她,是中文系主任罗红娟老师。
引领学生用传统文化丰润生命底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教室里,一场古诗词新唱正在进行。一首古诗词,被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作品既有了古代诗词的韵味和深度,又使其精神内核在新形式中得到传承和发扬。一本教材、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在这堂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中,罗红娟老师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倾听和观察的角色,她一会儿侧耳倾听,一会儿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直到这场汇报告一段落,罗老师才走到学生中间进行点评。
在她看来,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古诗词场景中进行情境体验,能有效建立与课程的衔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罗老师会鼓励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现古诗意境,引导我们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允许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我对古代汉语和训诂学的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了。”2019级中文系汉语言专业的李姗姗说。
在罗老师的课堂上,任何问题设置都不会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留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允许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罗老师也更乐见同学们的个性化见解。2023届中文系汉语言专业的孙琪琪还记得,在大二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上,自己代表小组上台汇报课堂展示,由于过于紧张而拖延了课堂进度,“罗老师言语温和、面带笑容,给我竖了一个大拇指,对我说‘讲得很好,继续讲下去’,正是这份鼓励让我坚定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她的课堂上,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学生们在她的引导下,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悉心从教二十余年,如今已是“教学名师”的罗老师,从未停下改革教学方法的脚步,“我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罗老师的课堂讲解深入浅出”一句句学生评价的背后,正是罗红娟老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结果。
二十余年的积淀,源于始终如一的热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是罗红娟老师秉持的育人初心,更源于她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对语文的热爱源于语言文学之美。犹记得高中时背诵《水调歌头》的朦胧美感,大学里读《安娜·卡列尼娜》后久久不能释怀的伤感……”
年少求学时的经历使她被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哲们智慧光辉深深吸引,她认为汉语是如此神奇,寥寥数语,却可以包罗万象、深入骨髓。
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滋养,她从丰富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富矿”中甄选和提炼出优质教学内容,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金课”。
她引领同学们走出课堂,在“成人礼展演”“礼敬孔子”等系列活动中学思践悟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撰写属于自己的“毕业文集”。
这些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既带给同学们新奇的文化体验,也赋予了传统文化鲜活的时代表达,让原本凝结于古人生活中的丰富智慧跃动于课堂之间,充分激发了同学们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们唤她“知心朋友”
始终如一的热爱铸就了罗老师教书育人的初心,二十余年的坚守是她熔铸在灵魂深处的理想信念。从初次踏上三尺讲台,到如今桃李满园、春晖四方,罗老师把学生当朋友,用爱心和耐心去呵护他们成长,做他们成长的引路人。
2024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翘楚清晰记得,那是寒假前的最后一场考试,罗老师担心同学们没有吃早饭,给每位参加考试的同学送来了巧克力。考试一结束,同学们纷纷在朋友圈刷屏,表白“我那可爱的美女老师”。“罗老师有不同的身份,但在我们眼中,更像是朋友,帮我们答疑解惑,提供情绪价值,”王翘楚说。日常工作中,罗老师经常与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与学生的持续交流中,她更感觉到身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我很幸运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反思和成长,”她努力去理解每位学生的成长节奏,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关怀。她相信,只要用心去教,用爱去育,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去年的教师节座谈会上,罗红娟老师表达了自己多年躬耕教坛的感悟,“教师既要以躬为先,俯下身子教书育人,也要以耕树人,潜心钻研每一堂课,做到尽心、尽职、尽责。”
“您为师长,有着君子以谦谦的风度;您为引路人,有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真挚;您引我们在‘之乎者也’中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您为我们的文学之路奠定人生之基……”
从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的师者,到在古代汉语的学术世界中潜心研学的学者,再到带领学生传承经典的文化使者,这首孙琪琪献给罗老师的诗,正是她教学生涯最真实的写照。